【广州市劳动模范】郑燕珊:创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提升技术带动社员致富
来源:原创    时间:2019-04-30    访问次数:57638

累并快乐着!这句话用在郑燕珊身上,确实是最贴切的形容。

一直以来,郑燕珊凭着对梦想的执着和对技术的钻研,坚持“用心事必成”的劳动理念,用6年时间专注发展她的“农业王国”,从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内检员蜕变成为一位农村合作社领头人,充分发挥创业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骨干引领作用,向我们诠释了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。

她踏实肯干,她勤于钻研,她勇于创新,是新时代创业女性的劳动典范,走出一条长效、生态、环保的乡村振兴之路,带动一方农民劳动致富。近日,记者走进了她的“农业王国”——广州市从化唐鱼果蔬专业合作社(以下简称合作社),切身感受到她对有机种植的热情。


——创办果蔬合作社 带领社员致富

“现在,农村也逐步趋向城市,很多农民都进城打工、创业,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没有多少人,留下来的劳动力多以妇女及长者为主。我创办的这个合作社,就是为了给更多的农民搭建生态种植平台,运用科学种植、生态种植带领他们劳动致富,让农村妇女撑起她们的‘半边天’。”2013年3月,郑燕珊创办了广州市从化唐鱼果蔬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,注册资金100.8万元。

不少人认为,合作社只是一个单纯的农业生产集体,把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分类销售,平时做做推广就能完事。而事实并不如此,郑燕珊深知一个团队要发展、要壮大,必须要建章立制、规范管理,她创办的合作社虽然规模不大,但制度章程却十分完善。通过多方的资料收集,郑燕珊和社员共同商议制订了社员(代表)大会制度,理事会工作制度,财务管理制度,生产销售管理制度,社员盈余分配制度,档案管理制度,产品质量跟踪制度,产品采收、运输、仓储、销售管理制度,客户申、投诉处理制度等,并自觉接受职能部门和社员的监督。

合作社实行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社员”的合作模式,社员分布全区,主要分布于城郊街的东风村、麻村,温泉镇的三英雄村、桃莲村,良口镇的良新村、溪头村,还有鳌头镇的车头村、山心村等,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以发展有机农业种植。同时,合作社严格按照“七统一”(统一管理、统一供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施肥、统一质量、统一价格、统一收购)操作,保证了产品质量的,也保障了农民收入。

    为充分发挥女性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传帮带作用,郑燕珊创建了睿丽创新工作室,传授农业生产种植的科技知识,激发广大社员的创新思维,提高社员尤其女社员自主创新能力;围绕合作社生产经营富硒农产品的重点难点问题,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活动;开展富硒农产品技术培训、经验,推广应用社员创新成果,推动合作社技术进步,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秉承“办一个合作社,带动一个产业,振兴一方经济,致富一方农民”为发展目标,合作社逐步拓展,从创办时的36户农户发展到现在的130多户,拥有种植基地1100多亩,生产总值逐年递增,社员收入比同类经营非成员的农户起码多了20%以上。在郑燕珊和社员的不断努力下,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示范社、广东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、广州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、广州市示范社、广州市创业(孵化)示范基地、广州市基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、从化区农业种植类专业示范户、从化区示范社、从化区(孵化)示范基地等。

——发展生态农业  研产富硒产品

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的生活理念也不断变化,从以前的解决温饱到现在的注重养生,特别在日常饮食方面便有了更高的要求。抓住这一需求,郑燕珊开始了多方征集意见,咨询专家、网上搜索、社会调查,她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了大量有利于改进产品质量、提高经济效益的种植资料。通过比对及效果分析,“富硒产品”渐渐进入了郑燕珊的视野,恰逢有企业到从化推广新型农业种植,便一拍即合,开始研究富硒产品种植。

2015年,郑燕珊成立了富硒研发团队和富硒研发基地,带领社员在良口镇、清远市等地寻找700多亩的农田进行富硒水稻的种植研究。“种植富硒水稻,要比传统的种植方式多出两道工序:一是要在犁地时施一次含硒有机肥,二是要在灌水进田后再施一次含硒有机肥,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。”郑燕珊介绍道。刚开始的时候,由于对新型农业种植的不了解,农民根本不接受这样的种植方法,认为不能提高产量,多出的两道工序就是无用功。对此,郑燕珊多次深入农户家中,向他们讲解富硒农产品的好处,并承诺,只要按照标准种植出来的水稻,她都会按照标准价格全部收购。最后,农户也慢慢接受了郑燕珊,接受了她带来的农业技术,纷纷加入了富硒水稻的种植行列。

在研究生产阶段,郑燕珊把所有的心思都投放在这700亩水稻上,对“附有机硒”水稻项目进行全程跟踪,从谷种品种、机械插秧、农药施放、肥料施放到稻机械收获、稻谷烘干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。终于,他们成功了,送检的水稻富硒含量达到了人体所需标准,农户种植的全部合格富硒水稻也被全部收购,农户尝到了“富硒农产品”的甜头,更加愿意支持郑燕珊的工作。

“后来,我们还种植出了富硒花生芽,并研究出机械种植的方法,一间面积不大的房屋,其花生芽日产可到500斤到1000斤。”郑燕珊说。之后,她又带领社员对猪、鸡、鱼、白鸽等农产品进行富硒实验,由于有充分的准备,合作社的研产的富硒花生芽、农家米、红薯、蔬菜、白鸽、鸽蛋、鸡蛋等农产品均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测,成功批量投放到市场,并获得富硒产品报告,而合作社的火龙果基地也获得无公害认证。

——加强学习培训   打造农业品牌

在合作社成立之初,由于缺乏相关经营,郑燕珊碰到了不少困难。为此,她先后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,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班,农民田间学校发展与建设培训班,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,省级、市级和区级农村创业青年培训高级班、提高班等各类学习培训,积极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,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社的基本运营、销售渠道、品牌打造等。

郑燕珊认为,学习的过程,就是个人提升的过程。期间,她还可以跟优秀的企业家、管理者进行交流,互相学习,让自己更系统地了解农业知识,开阔视野。“做农业不能单打独斗,要进行资源整合,抱团发展,共同建立起信息渠道、销售渠道。通过学习,了解到农业政策趋势和发展趋势,这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。”郑燕珊表示,只有了解农业发展的趋势、消费市场趋势,顺应趋势发展,合作社的道路才能更顺畅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除了加强自身学习,郑燕珊还十分重视对社员的教学培训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培训,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农业技术服务站,为社员提供咨询、技术支持等服务,并建立了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启动附有机硒研发项目,为生产富硒农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。多年来,合作社曾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,邀请高级农艺师等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讲课,现场指导农民开展特色农业种植,免费为社员进行测土配方等,做到因地制宜、科学种植,大大减轻社员负担,降低种植成本。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,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,组织社员学习食品安全法、农药管理使用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,实行规范种植,并培养每个社员养成写农事记录的好习惯。几年来,合作社已累计培训社员1000多人次。